你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,怎样看待庄子的思想


如何理解庄子思想中的“逍遥游”的含义? ■于丹 对于生死, 庄子有很多相似的故事, 比如说他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, 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 。 庄子还说, 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 。 他说, 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不是刻意的, 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, 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 。 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, 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, 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。
所以, 庄子里面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, 他说, 有这样几个人, 大家活着的时候是好朋友, 子桑户、孟子反和子琴张, 三个人结伴在一起 。 后来, 这里面子桑户就先死了, 孔子听说了, 就派自己的学生子贡去帮忙处理丧事 。 子贡去的时候看见子琴张和孟子反这哥俩, 一个在那儿织草帘子要收拾这个灵柩, 另外一个在那儿敲着琴, 俩人都对着子桑户的尸体唱歌, 说挺好啊, 你现在已经回到本真了, 你看我们还是人 。
孔子说, 他们这些人已经没有生和死的边界了, 他们完成的是心神与天地的共同遨游, 有没有这个身体形骸对他们来讲是不重要的 。 所以一个朋友走了, 两个朋友就像是送一个人远行那样是一种坦然的相送 。 其实在这里面他讲了一个道理, 就是在生命之中, 每一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。
庄子那个时候物质太贫瘠了, 人的选择太少了, 所以活下去会变成一个单纯的愿望 。 而今天人可能拥有太多的富足, 但是在抉择的迷惑中反而不堪重负 。
如何理解庄子《逍遥游》中的思想? 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才是高呢?用庄子的话说, 怎样才算逍遥呢? 庄子说, 道德修养高的“至人”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, 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“神人”, 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, 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“圣人”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。 在庄子眼里, 只有这样的“至人”、“神人”、“圣人”, 或者庄子以后提到的“真人”, 才是达到了逍遥境界的人 。 从庄子的描述, 我们可以发现, 庄子所说的逍遥既不是形态上含义, 你飞来飞去不是逍遥, 也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含义, 你获得的名和利, 拥有了财富和权力, 可以为所欲为的意思, 更不是你什么也不做、无所事事的意思 。 排除以上几种可能, 我们可以说庄子的逍遥, 首先是种内心的状态, 这是庄子逍遥游的第一层含义 。 庄子认为境界高低的标准是内在的、内心的, 而不是外在的、物质的 。 庄子说, 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你, 你也不会变得更加上进;全世界的人都诋毁你, 你也不会灰心沮丧 。 这样的人才算是高人, 他自己内心有一杆称, 外在的荣辱毁誉, 从来都不当一回事 。 庄子举了个尧让天下的例:尧准备把天下让给许由, 对许由说:“太阳还有月亮都已升出来了, 然而小小的火把还在不停燃烧;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一叫高下, 不是很困难吗?季雨及时落下了, 然而还在连续地浇水灌地;这么费劲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滋润, 不是毫无用处吗?先生倘若可以居于帝王的位置天下必定会取得大治, 然而我还空居这个位置;我越来越觉得自己能力有限, 请准许我把天下托付给你 。 ” 尧觉得天下要由更贤德的人来治理 。 但许由不愿意, 他答道:“你管理天下, 天下已经取得了大治, 而我却还要去替换你, 我是为了名利吗?‘名’是‘实’所派生出来的不怎么重要的东西, 我将去获取这不怎么重要的东西吗?意思是, 你让天下给我, 让出来的是虚名而已, 我怎么能接受呢? 世人拿名利来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 。 庄子认为这是世俗的观念, 不足道也, 关键在于你实际上如何, 你内在的价值如何 。 日本有一位白隐禅师, 道行非常高深, 颇有名气, 门徒也有许多 。 白隐居住的禅寺旁边有户人家的姑娘怀孕了, 姑娘的妈妈义愤填膺, 非要她说出“肇事者”不可 。 由于姑娘时常去寺院玩, 被逼无奈, 只好说:“是白隐的 。 ” 姑娘的妈妈来到禅寺找到白隐, 哭闹了一番, 白隐弄清楚了是怎么回事后, 没有为自己辩解一句, 只是淡淡地对姑娘和她妈妈说:“是这个样子的吗?” 小孩生下后, 姑娘的妈妈又当着寺院全部僧人的面交给白隐, 让他喂养, 白隐将小孩接过来, 小心翼翼地抱到自己房间, 嘱咐人好好照顾 。 就这样过了许多年, 姑娘最终无法经受良心的折磨, 向外界说明了真实的情况, 并带着家人到白隐的面前赎罪, 白隐面色坦然, 仍是淡淡地说了句:“哦, 是这个样子的吗?”然后把孩子还给那位姑娘 。 一切都是那么平和, 宛如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。 受侮辱、受委屈, 一点也不辩论, 这种修行, 实在不容易 。 我们被人冤枉, 受到委屈, 没有关系, 总有人会理解的;大家都不理解, 没关系, 时间会为你洗清一切;时间都无法洗涮你的冤屈, 没有关系, 老天爷不会冤枉你 。 别人在意的屈辱, 庄子不放在眼里, 同样别人在意的荣耀, 庄子也不太在乎

推荐阅读